王秀娥的担心几乎是普天下所有爸爸妈妈的担心。
大家都盼望着孩子们能有个好身体,好成绩,以后找到好工作,再平平顺顺的结婚生子过一辈子。
可是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,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人所愿的。
糖糖说“二哥哥,你最近有看到三虎哥哥吗”
云溪镇上的初中,每个年级有四个班,一个班里有三十多个孩子。
秦国现在读初三,三虎读初二,糖糖读初一。
别说不是一个年级,就算同样的年级,不同班级的孩子平时也接触不到。
毕竟初中的学业比小学的时候要紧张不少,就连课间十分钟,也得抓紧时间去厕所,哪里有时间到处玩耍乱窜门。
秦国说“前几天碰见他一次,他当时急着去打饭,也没聊啥。”
因为镇上中学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一点。
所以学校给孩子们准备了宿舍和食堂。
像是家离学校比较远的孩子,工作日的时候就会搬着行李去宿舍吃住。
住宿的价钱不会贵,宿舍一般都是一个个的小单间,里面或许是大通铺,或许是上下铺,同样的是,每个宿舍里差不多有十多平米的样子,只够在里面摆满床,方便孩子们休息而已。
宿舍的旁边是食堂。
说是食堂,其实就是个厨房。
厨房里按照当地的饮食习惯,会在准点为孩子们准备一日三餐,价钱也不算贵。
记得那个时候,早饭和晚饭分别是两毛钱一顿,午饭两毛五一顿。
每年开学的时候,食堂里会给孩子们发放已经印好的饭票。
为了方便区分,往往会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印上早午晚的字样,每顿去打饭的时候,孩子们都要找出一张相应颜色的饭票,拿去食堂窗口排队打饭。
不管外面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大作,亦或是大雨磅礴,孩子们都是站在屋外的屋檐下排队打饭的。
饭菜定点定量,看到来的人是小姑娘,食堂的大师傅就帮忙少打一点饭菜,看到来的人是小伙子,食堂的大师傅就帮忙多打一点饭菜。
价钱是死的,饭菜的种类也没的挑拣,唯一能做到的,就是尽量让孩子们吃饱。
多数孩子们的口味还是挺大众的,吃饭的时候也不会挑挑拣拣,遇上面条吃面条,遇上米饭馒头就吃米饭馒头。
不过也有一部分口味比较小众的孩子,发现食堂当天的饭菜不合口味,就不去吃了,拿着家长早先给的零花钱去学校外面的小卖部买零食吃。
也有一部分孩子,早上出发的时候,会拿着饭盒从家里带饭吃。
不过那个年代的饭盒基本都是铝制的,长方形的,别说放到中午了,基本从家里带去学校的路上,差不多就凉透了。
铝制饭盒有个小小的特点,就是遇热更热,遇冷更冷。
饭盒里面的饭菜如果装的比较热,饭盒表面基本会烫的不能触摸;饭盒里面的饭菜如果装的比较冷,饭盒表面的触感就会是冰冰凉。
而且那种饭盒还只能携带硬一点的干粮,饭菜里一旦稍微有点汤汤水水,很容易从盖子和饭盒的缝隙里漏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