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. 第十九章 P3(2 / 2)

明史里沛县知县颜伯玮的传记就有载,“李景隆屯德州,沛人终岁輓运”,意思就是沛县的老百姓,一年到头每天都在运粮草。

这位知县最后见势不可回,全家自尽为建文朝廷尽忠,是个非常忠义之人。可是他治下百姓的苦难,从这短短四个字就能感受得到。

更为可惜可悯的是,这场战争,不是为国家、为民族的战争。而仅仅只是高层之间的权力倾轧。

听到最后一句,现场将军们呼吸均是一滞。

他们偷眼看向朱元璋。

这时候,朱元璋反而不发火了,只是冷冷看着光幕。

但是熟悉皇帝脾气的人都知道陛下还愿意骂骂人,他的心还是软的;陛下若不愿意骂人了,他的心便硬了。

没人知道朱元璋现在在想什么。

朱元璋并没有想什么。

他只想着那句话,“沛人终岁輓运”。

50万大军里,既有跟着瞿能刚去活捉刀干孟的南方精锐,也有从辽东抽掉来的悍勇铁骑。

这些,应该是建文帝在不影响边防的前提下,所能抽调的极限,是除了水师以外的所有牌面力量。

姜氏秘史记载,朱允炆将贬谪发配到边疆的武官们都叫回来了,让他们去德州;同时也记载了,他让人在凤阳操练新兵。

这一局,朱允炆选择了梭哈,那么朱棣呢

真定之战很精彩,但客观地说,其实赢了真定,朱棣并没有改变太多什么实质性的不利条件。

他的总兵力还是杯水车薪,只有六七万,机动兵力变多了,但最多就是四万多一些。

朝廷的包围圈仍在。

南面,一是布置了五十万大军的德州,二是虽败却没有丢,依然有不少残兵的真定。既然朱棣可以一马平川用骑兵一路奔袭,那反过来,朝廷想打朱棣,也没有任何阻碍。

西面,是八百里太行山,那后面,镇守山西大同的房昭虎视眈眈。除了可以靠居庸关守卫北京,并没有其他可以一敌之要害地利。

东面,辽东兵马扼守天下第一关山海关,此刻已听从朱允炆的调令,正在入关袭扰永平。

北面,是燕山山麓,每一个险要的山道都被精力旺盛的朱元璋筑成了关卡,要求应守尽守。大宁卫的部分士兵正驻扎在松亭关,随时可以对遵化发动打击。

十面埋伏,步步紧逼,燕王仿若瓮中之鳖,插翅也难飞

这一回,可没有主动送人头的潘忠菜了。

不过没关系,你不主动,我就逼你。

你想包围我,我就跳出包围圈

“跳出包围圈”朱元璋心头一动,迅速的看向地图上的永平,又看向了那之上的

9月1日,辽东兵马袭扰永平,朱棣没有去管。

9月11日,探子报告李景隆到了德州,正准备前往河间。

9月19日,朱棣好像突然想起,永平有威胁似地,带着一万九千精骑,连夜直奔永平。

辽东的军马见朱棣来了,也不恋战,即刻退走。于是,李景隆也就知道了,朱棣并不在北京。

傅友德又是错愕,又是惊喜,不禁击节赞叹“竟能想到以北平作为诱饵竟愿意用北平为饵”

不出朱棣所料,李景隆无法坐视城防空虚的北京不管,立刻带着十万大军挥师北京那里,是整个燕地士兵和燕王的家眷所在,破了城,士兵们如何再战

“这也没错吧”朱允炆开了口,现场很难找到一个比他还关心战争进程的人了。

李景隆的选择并没有错,只要攻破北京,他就能毕其功于一役,彻底消灭燕王。

可他不懂,运动战,不但要自己动起来,也要调动对手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动

这是燕王的又一次阳谋,又一次陷阱。

以空间换时间,燕王没有大片土地空间可换,那就把最后的根据地来换

从靖难之役开始后,燕王就一直在赌,他如此弱小,总是不得不赌,而这一场,在整个战局之中,也无疑是最大最险的一场赌。

无所谓。

孤注一掷吧

大丈夫生于天地间,绝不屈居庸人下

用他的领地,用他的根基,用他的家人,用他的子民,将他所有的一切,重重垂悬于天平之上,交换宝贵的时间,交换出他前往大宁,取得那支能够扭转胜负,决定整个靖难之役走向的骑兵的时间

作者有话要说  姜氏秘史是一本相对偏向朱允炆的书,所以采用了里头一些关于朱允炆方的军事调动资料。

另外不知道为什么,这本书里头总写朱允炆一直在裁撤驿站,感谢不是明末吧,否则难免李自成登高一呼,应者云集。

下一章入v,v后还是先把明朝朱棣相关的内容给写掉,然后还有余力的话,就考虑写唐朝武则天的故事,不过具体能不能写,还是看资料查阅的情况

然后关于文盲u的,应该在正文里是不会火了,毕竟是个文盲嘛,就收获一些没有文物价值的纪念品好了,贵重物品会被宇宙意志咔嚓的。就让她和作者一起为温饱而不懈努力吧。

最后后,明天停更一天攒v后万字。

爱大家,啾咪。

感谢霸王票

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兔兔兔 1个;

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大了不起啊霍染因说 8个;喷香的骨头 2个;海洋绝妙菠萝豚、听雨船与眠、别管我、轻歌曼舞、某草 1个;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