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不怪裴旻突然提高了声音。
西域这大半年的战役,裴旻打的实在有些憋屈。
实力上的差距很难改变的,这也是为何军队重治一说。
军队越强,可行性越高,指挥起来自然顺手。
阿拉伯如若秦朝一般强军的军事制度,还有信仰的洗脑加成,注定了他们的兵卒强悍。
而裴旻麾下只有从河西、陇右带来的四万兵不逊于他们,安西军、北庭军都要略逊一筹,不过也有一战之力。
其余的西域诸国的兵士,裴旻实在头疼。
也许是在唐王朝的庇佑下,他们太过安逸,战斗力很是提神。
那兵卒聚在一起,裴旻几乎以为是哪里的难民聚在一起了。
不安排兵士掠阵,都不敢让他们上阵。便是如此,每次派他们上阵,都不免提心吊胆的。
故而裴旻带来的河陇之兵压力极大,守的也极为被动。
裴旻打了十多年的仗,还是第一次给压的如此憋屈,心底憋着火。
现今青海湖战事以了,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兵士调来,正好缓解缓解心中的憋闷。
若说哥舒翰征服南诏,让唐王朝走出了南征失败的阴影。
王忠嗣攻占青海湖就大大的刺激了唐王朝上下的民族荣誉感。
举国欢腾!
吐蕃是唐王朝的宿敌,从贞观朝的松州之战开始,一直到现在,皆是唐王朝的心腹之患。
两国之间迄今为此,百年时间,大战十数次。
其中包括大非川之战、安西四镇争夺战、青海湖争夺战、冷泉及大岭之战、素罗汗山战役、洪源谷之战,这些动辄十万上下的大规模决战。
唐蕃之间,胜负参半。
即有大非川、青海湖、素罗汗山之败,安西四镇丢失,也有冷泉、大岭、洪源谷的大胜,以及安西四镇的收复……
但是唐王朝对外战绩,痛心疾首的几次大败,皆是吐蕃造成的。
可想而知,对于吐蕃,唐王朝上至朝廷,下到百姓,心中的忌惮与敌视。
而今吐蕃赖以生存的青海湖居然为唐军攻取,这实在是天大的喜讯,大涨民众的荣誉感。
左卫将军郭子仪带着几分疲累的回到屋中,想着王忠嗣年岁与自己相差无几,已经名动天下了。
还有高仙芝,年岁比他还小,却是一战成名,现在是家喻户晓的英雄。
而自己?
虚渡十年时光,固然得到当年裴旻的引荐,得张说的器重,不住的升官,终究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。
反而为同僚议论,说他走后门,难以服众,并不能融入京畿。
这并非是郭子仪的能力不行,而是性格使然。
郭子仪的性格过于求安,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老好人,还是那种退一步,海阔天空;忍一时,风平浪静类型的老好人。
这种老好人是最吃亏,也最令人看不起的。
要是郭子仪有显赫的身份另说,偏偏是一个寒门子弟,无任何背景。
这样的老好人,又在无多少功绩的情况下,给提拔为左卫将军,谁真正看的起他?
郭子仪想着当初与裴旻的初见,心底莫名有些后悔,忍不住念道:“要是当时自己接受国公的提携,也许不会陷入今日困境了吧。指不定西方之战,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”
想着当初,自己意图改善京畿风气的雄心壮志,顿时觉得很傻很天真。
京畿兵就是一个大染缸,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腐败,张说又得钳制,放不开手脚,他的这点力量是蜉蝣撼树。
多年下来,京畿兵原来是怎么样,现在依旧怎么样,半点都未改变。
雄心壮志都要给打磨的差不多了……
而今心中念着一事,郭子仪实在难以抉择,思前想后,夺门而出,去自己大哥郭子琇的府邸。
郭子仪找的不是他哥哥,而是住在哥哥府中的父亲郭敬之。
“父亲……”郭子仪对着面前的老者,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。
说道郭敬之算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,华州郑人太原郭氏家族后裔,也算是官宦世家,高祖郭进,为西魏、北周、隋朝时人;郭进之兄郭徽,为北周洵州刺史,隋朝太仆卿,是关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。郭敬之的曾祖郭履球,在隋朝任职金州司仓参军;祖父郭昶,唐朝凉州司法参军;父亲郭通,美原县主簿、赠兵部尚书。
而郭敬之本人曾先后任吉、渭、寿、绥四州刺史。
吉州位于江西,渭州位于陇西,寿州位于江南,绥州位于关中,郭敬之任职所涉及的地域面都非常广阔,从东到西、从南到北,几乎遍及祖国各地。
这唐朝官员迁徙赴任,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,这样远距离大范围的迁徙,有利于开阔人的眼界。
郭子仪自幼跟随自己的父亲,走南闯北,有今日一身才学,与这番经历密不可分。
郭敬之自身才略并不算出众,只能说是中材,可一身阅历,却尤为丰富,何况知子莫若父,一眼就看出了郭子仪心底有事,说道:“怎么了?吾儿,可是遇上了什么烦心之事?”
郭子仪作揖道:“不敢瞒父亲,此来确实有事向父亲请教。孩儿身为武将,一直避免卷入朝堂争斗。今日意外得知户部宇文融与太府寺王鉷相互密谋,对付张相。张相于某有提携之恩,孩儿有今日地位,全靠张相破格提拔。宇文融或许奈何不得张相,但王鉷却是现在朝堂之上最受陛下器重的红人。他要是对张相不利,张相怕是难逃一劫。”
“孩儿若挺身而出,站到张相这边,人微言轻不说,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庙堂之争。孩儿身为武将,理应避嫌。但……”
他摇着头,理性让他置身事外,感性却又给他一种站在张说这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