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7章 并无试探之意义(1 / 2)

锦衣状元 天子 3903 字 6天前

第1027章 并无试探之意义

西山,临时行在。

朱四召见张璁和席书,刚见面便劈头盖脸叱骂朝中大臣。

“朕不过是微服出巡,来西山看看这里的发展情况,是为私利吗?一切都是为大明长治久安,结果就有人说三道四,都快把朕比做昏君了!”

朱四骂得很隐晦,没说有人拿他类比朱厚照。

但席书和张璁还是很容易听出这层意味,甚至他们还在想,到底谁这么胆大?

莫非已经有奏疏上来了?

再或是有人公开了这些议论?

不会是别人都还没说出口,陛下您就在这儿自怨自艾吧?

“……两位卿家你们说说,朕应该如何应对此事?”朱四问道。

席书回道:“陛下,臣到西山前,尚未见到朝中有人就此事上奏,或是结党私议,不知从何处得来的消息?”

这个问题分明是想提醒皇帝,你来都来了,也对外公开了行踪,别人有议论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?

关键是你要拿出证据来,我们才好给你出主意。

朱四听了心里很不痛快,但他知道大臣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他这个皇帝据理力争,席书到底是正统文臣出身,虽然在大礼议的问题上跟主流意见相左,但让其事事听从自己的显然不太可能。

“张卿家,你觉得呢?”朱四问张璁。

张璁道:“应当严查此事,看看谁在背后议论,是否有人暗中挑唆。查明情况后严加惩戒,以儆效尤。”

“嗯?”

别说席书意外,连朱四也很诧异。

你张璁可够狠的,一上来就要严查?

倒是深谙揣摩圣意。

一旁的张佐替皇帝发问:“张学士,不知该怎么查?”

说得容易,一句要去查,查谁去?如果大臣们只是议论这件事就要杀一儆百……那天下的大臣恐怕不够杀的……

不是要等他们联起手来搞事情,比如说再到宫门口跪谏,然后才有动作吗?

连胡闹如朱厚照,不也是等那些翰林官跳出来闹事,才出手打人,然后将一群人革职的吗?何况那次还没闹出人命!

之前发生的左顺门事件可是出了人命的,也不知史官会怎么描述这一行为。

张璁道:“以东厂和锦衣卫严查。”

朱四冷冷问道:“那以谁来承担调查之责?”

张璁差点就要说,让我负责得了,如此一来我就是自己查自己,完全可以立於不败之地。

但他不敢这么说。

他到底不是厂卫中人,也没有朱浩那种威望,东厂和锦衣卫的人谁会服他呢?而且就算他提出来,皇帝也未必会同意。

张璁道:“应当以朱侍郎回朝严查。”

他算是想明白了。

这时候应该找朱浩回来,让这个竞争对手趟浑水。

事情在一个可控范围内,他张璁自然可以替皇帝分忧,如今事情已经闹大了,那就让朱浩来,你不是自诩很能耐吗?先前的左顺门事件,也没见你出多少力,完全都是皇帝在前冲锋陷阵。

这次给你个表现的机会,我故意把事闹大,等收拾不住的时候让你出面,这样文臣就会觉得皇帝去西山是你在背后撺掇的。

如此一来,你就要从暗处走到明面,君臣矛盾由你一个人承担……那时就算你能把事情圆满解决,也会让你惹一身骚。

看你还怎么在舆论的漩涡中覥着脸入阁,甚至当首辅!

朱四道:“别说,朕也有此意,说起来朱卿家已好久没替朕做大事了。准奏!”

张璁提到让朱浩回来办事,非常符合朱四的心意,他当即便答应下来。

旁边的席书没想到,张璁居然会这么建言,还得到皇帝应允,不由暗自摇摇头。

……

……

一封急召朱浩回京的密诏,从西山发出。

朱四没让朱浩去西山,而是让其直接回京城,让朱浩出面弹压这次可能会出现的文官抗议事件,等於说事情尚未发生,朱四这边已在未雨绸缪。

当朱浩在以船厂为中心的天津城收到朱四密诏时,事情已过去两天。

“朱侍郎,我看你还是早些出发回京城吧。”

徐阶早就不想在天津停留了,知道朱浩要回京城,忍不住出言催促。

朱浩心想,真不该让徐阶看到这封密诏。

宰相起於州部,猛将发於卒伍,在朱浩眼里,不管是官员和武将最好都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,否则就有可能犯纸上谈兵的错误,耽误国家大事。这徐阶一点务实精神都没有,不肯脚踏实地做事,只想待在翰林院享清福,朱浩本对其寄予厚望,希望徐阶能继承自己衣钵,现在看来失算了。

当然,朱浩不了解的是,徐阶的志向从来都不是什么改变时代,就是想安心做官,只求名利而从不想自己要为大明做点什么,口中虽然常讲为国为民的大道理,其实其所有考量都是为自身利益。

升官,把权力牢牢地攥在手里,掌控别人的命运,这才是这个时代儒官真正的追求。

朱浩是有权力不去争取,而徐阶则是挤破脑袋往上挤,两人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
朱浩道:“子升,你想跟我一起回京?”

徐阶心中一百个乐意,但他还是装出矜持的样子:“我是工部郎中,现在这里需要我,我便留下来帮你照看。等你把事情办完……”

大概意思是你办完事就回来接替我。

到时候你留下,我就可以回京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