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五十一章采购必需品(1 / 2)

事实证明,像是脸皮这种东西,还是稍微厚一点能混得更开一点。

就好比现在,如果不是因为秦国的厚脸皮,可能当时的他也攒不下什么钱。

秦朝要去清华上学了,家里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,就从心里和装备上共同开始为秦朝的清华大学之旅来做准备。

七八十年代的人们,生活条件普遍比较艰苦一点,哪怕遇上考上大学这么大的喜事,大家也是尽可能地发挥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。

去学校的孩子们,除了要带足粮票之外,最主要的,还是要拿上从家里带上自制的腌咸菜。

要是谁去上学的时候,带有足够的咸鸭蛋,有一套“三面新”,也就是被面、里面和棉絮全新的被褥,再有枕头、床单和书本,加上秋冬两季的衣裳。

通常只带一套单衣和一套棉衣。

要是有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,七八十年代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们,能戴上一块长辈们褪下来的手表,兜里再揣上五十块生活费,已经算得上土豪一般的生活水准了。

那在学校里,几乎是要横着走的存在。

毕竟那个年代的孩子们,哪怕已经上了大学,也是使用学校的饭票和菜票来保证一日三餐的。

当然,现在已经跨入九零年代的秦朝,日子已经不再需要像上一辈那么辛苦节约。

先不说秦家的生活条件如何,起码全国人民到了九零年代的时候,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。

秦建华去找秦朝的学哥学姐们打听过,这个年代的孩子们去上学,需要携带的已经不只是咸菜和三面新的被褥那么简单了。

像是随声听和录音机,已经算得上标配,大多数同学手腕上还要戴上一块崭新的手表。

哪怕出门拿取行李,也不再是以前的妈妈牌化肥袋行李袋,而是换成了漂亮结实的樟木箱子。

在秦朝的升学宴举办后的第三天,秦建华和王秀娥就特地带着秦朝乘坐公交车,去县城采购上大学需要用到的必需品。

哪怕购置东西时是炎热的夏季,王秀娥还是坚持给秦朝买了一件新毛衣,还说一定要带着去学校,等天气冷的时候,就可以拿出来穿上御寒。

除了新毛衣之外,秦建华和王秀娥还带着秦朝购买了机械手表,以及樟木箱子,方便秦朝拿取行李。

除此之外一群零零碎碎的东西加起来,一共花了秦建华一百多块钱。

一百多块钱,那时候差不多是普通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了。

除了这些,王秀娥还在秦朝随身穿着的衣裳里面,帮他缝上了一个超级结实的大口袋。

具体怎么个结实法呢

除非秦朝把自己弄丢了,否者装在兜子的金额巨大的学费,是一定不会弄丢的。

等安排好这一切的时候,秦家上下的情绪依旧沉浸在亢奋之中。